清嘉庆九年(1840)浙江巡抚阮元途经括苍古道,题笔写下 “括苍古道”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如今我们走在银场村前的古道上,可以看到“栝苍古道”摩崖就刻于道旁的岩壁上,四字竖刻篆书,字迹清晰、笔法遒劲,字径长1.1米,宽0.68米。款书“嘉庆九年春浙江巡抚扬州阮元题”正书十四字,竖刻,径长0.25米。
过银场村是却金馆,这里是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村名原来叫做刘山铺,后因明温州知府何文渊拒收永嘉县丞于建的礼金而改名。村里原来有四个“公馆”:第一公馆专供来往官员住宿;第二公馆供客商和行人住宿;第三公馆是个娱乐场所;第四公馆是餐馆。“何公却金”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第四公馆,因此人称“却金馆”,现在为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建筑,公馆内和大门口列着修却金馆的五方石碑。却金馆村头有一座清咸丰元年(1851)的“孝子牌坊”, 是旌表陈登朝孝敬长辈“泣墓守孝”的美德,奉旨而建。牌坊青石构筑,三间四柱,坐北朝南。通面宽6.0米,方柱形,柱前后立抱鼓石。抱鼓石高1.55米,厚0.14米。明间额枋高0.46米,月梁形,两端雀替刻“暗八仙”图案。下枋素平,宽0.24米,中枋正中刻楷书“孝子”两个大字,上款直排阴刻楷书十二行:“(陈登朝)弟/双魁、清华/儿/忠良、贤圣/孙/启盛、杨元/堂云、化寅/明印/荣照/鳌/玄孙/文林”;下款直排阴刻五行:“皇清咸丰元年(1851)孟冬月/钦命浙江巡部院存/浙闽总督部堂刘/浙江省学政赵/三大宪会同题奏”。上枋中部阳刻“鲤鱼跃龙门”图案,两侧阳刻“暗八仙”图案。顶部缺损。孝子牌坊记述了陈登朝泣墓守孝的感人事迹,它与却金馆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倾述着漫漫古道上的历史风情。
在古道上,除了古朴的店铺经堂,千古的孝子牌坊,还有险要的关隘和美丽的桃花。桃花洞古时有官邸、崇景寺、僧房、桃花洞。现存桃花洞与东侧崇景寺。崇景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0)由布政使司捐俸重修,三开间二进泥木结构。殿里主要供奉关公、如来、观音、十八罗汉、桃花娘娘等,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院。清总兵赵永铭撰有庙联:“地当婺栝要冲,洞扼桃源,叠峰层峦归一统;威震荆襄诸郡,运扶大汉,忠肝义胆照千秋。”寺旁的桃花洞南北连接古道,洞占地317平方米,两端洞口设拱形券门,中间设路亭。洞口用块石垒墙,深5.3米,中部设拱形券门块石横联砌筑,径跨3.25米,高3.1米。北侧门洞上置魁星阁,山墙辟一圆窗,上嵌琉金“桃花洞”三字。路亭三开间,面宽11.67米,矩形梁,山柱间设额枋,两端刻鹤首纹,枋心雕刻人物故事图案。两侧檐柱间设石凳,块石地面,硬山顶。每逢春季,桃花洞外漫山桃花,林木蓊郁,山静谷幽,景致颇佳。
从桃花洞往北下坡到隘头村,村里有一幢民国时的二层欧式小洋房,见证了西方传教士们当年深入中国农村传教的历史。与隘头相邻的半岭、荆坑分别有两座寺庙,即庆善寺和冯公庙。庆善寺为嘉庆二十四年重建,前后两殿,配左右厢房。殿前有清嘉庆年间温州人捐款赞助庆善寺重修的石碑。冯公庙是当地人为纪念开山辟路的善士冯大皋所建,两进三开间,门口楹联“红树青山冯公古庙,桃花流水福地荆坑”,庙中塑有“平水大王冯公像”。
过岭脚到荆坑往东渡就到缙云县城了。这一段路上有两座桥,是括苍古道上的重要路桥,一是荆坑桥,一是东渡大桥。荆坑桥,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十三年冬重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长14.24米,桥面宽2.18米,半圆形拱券,条石砌筑,内券用乱石砌筑。东渡大桥,又名竞爽桥,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九孔石拱桥,南北走向,长150米,宽19.2米(原桥宽4.44米),矢高7米,孔净跨11.8米,横列错缝砌筑拱券,虽然已被拓宽,但原构架整体保存完好。
括苍古道跨越千年进入现代社会,在丽缙现代公路开通以后,变得“车马寥落行人稀”。今天的它,在苍天古树映衬之下,古老的寺庙店铺、石刻传说与它一起诉说着悠远绵长的往事。
三、古道的功能 (一)括苍古道是沟通内地的主要通道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群山叠嶂,溪水湍急,交通极为不便,行旅十分艰难。秦汉时期,始辟有栝瓯古道和通济古道通往外界。栝瓯古道起自江西信江,经蒲城逾柘岭到温州永嘉,全程135千米,丽水境内12.5千米;通济古道起自处州府城(丽水城古称)通往松阳、遂昌、云和、景宁、龙泉、庆元六县。隋开皇九年(589),开通了稽勾古道,从处州府城逾稽勾岭头进入武义,全程约80千米。后因稽勾古道岭竣峰险,通行困难,开辟了梅田古道和括苍古道。括苍古道始拓于东汉至南朝,唐朝时定括苍古道为驿道,从丽水城出发北行至缙云县城,全程45千米。
自南宋以降,括苍古道就是栝(丽水)瓯(温州)赴省城的通京大道,同时,它也沟通了东南沿海几省的交通。《南史》载有天嘉年间,侯安都与留异在浙南的战事,“安都乃步由会稽之诸暨,出永康。异大恐,奔桃枝领,……,异与第二子忠臣脱身奔晋安。” [5](p1612)晋安在今福建闽侯县东北,留异从桃枝岭(桃花岭)直奔晋安,可见南朝天嘉年间栝苍古道已和南去福建的道路贯通。缙云县城的城隍山脚古道旁,原竖有“瓯婺通衢”石碑,现在“通衢”二字残碑尚存。衢州因界连闽、赣、皖三省,通济西道(通济古道向西的一只)就有“西交三衢”之称,括苍古道至缙云县城,达到“瓯婺通衢”,打通了温州、处州到衢州,再到福建、山西、安徽的通道。
括苍古道的开凿使栝(丽水)瓯(温州)地区与外界的沟通日益频仍,官吏、商人、学者、诗人和普通百姓在这条大道上往来行走,它的繁荣同时带动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括苍古道是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
括苍古道是一条商路,这一点毋庸置疑。处州的青瓷、宝剑、石雕、茶叶,温州的瓯绣等,通过古道运往京都,流向全国;内地的丝绸、布品等输入山乡。研究表明处州向外经销产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青瓷器。龙泉青瓷器兴起于南朝,五代至南宋早期初具规模,宋元达到鼎盛,明清以后才慢慢衰落,素有时间长,销量大的特点,它不仅仅进贡朝廷,而且遍销海内外。不过,青瓷窑址多沿瓯江及支流走势而存在,水运十分便利,在处州大水门码头就发现成堆的瓷器残片。与此同时,山路崎岖难行,瓷器易碎,陆路运输自然不多。在这条悠悠千载的古道上,有一件极为重要的运输事件,一直没有被人们重视,那就银课。
处州产银,至晚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南宋时期,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元明时期,丽水银矿开采规模持续扩大。明初,云南矿事未开,处州产量居全国之首,其后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白银开采多以官办为主。所谓“官办”,即“官督民办”,有官府在产银地征募人民进行开采煎办事宜,为此专设银场局(银官局,也简称银场、银坑、银冶)。《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十九年(1386),“浙江温、处、丽水、平阳等七县,有场局”。 [6](p1970)银场局设立后,有司征集矿头、矿工等进行开采煎办事宜,每年向朝廷缴纳额定的银数。《明史》同卷载有,洪武二十年(1387)后,浙江的银刻为两千两,以后递增,到宣宗初年增至九万余两。
这些白花花的银锭来源于埋藏在大山深处陡峭岩壁中的银矿。为开采矿石,在丽水、温州等地崇山峻岭中到处留有矿洞遗址。括苍古道上就有银矿遗址保存。银场村即以产银而得名,亦称银场山。现在存有古矿冶遗址多处,老鼠垵古矿洞下方岩石上有“辛酉丽囗 元至治元年开坑纪念”的元代摩崖题记,记录了矿洞的开采时间。矿石开采后需要搬运下山,因而形成了一条条矿石搬运古道,如云和的黄家畲矿石搬运古道就是当时矿工搬运矿石的主要通道之一。黄家畲矿石搬运古道有两条,均建于明代,一条位于云和县黄源乡黄家畲村对门山北侧,原古道总长约3517米(现存长约2017米),起点海拔981米,落差158米;另一条位于云和县黄源乡黄家畲村对门山西侧,原古道总长约2424米(现存约1600米),起点海拔1043米,落差96米。两条古道均为自然块石铺砌,石面已被磨得光滑铮亮。矿石搬运下山后,经淘选、冶炼等数道程序后析出白银作为银课运往京城。
括苍古道作为栝瓯地区的通京大道,担负起运送银课的功能,自然责无旁贷。纵观明代的银课,可对括苍古道上的白银输送情况窥见一斑。在《英宗实录》、《菽园杂记》、《续通考》中都可以找到具体的明代浙江银课数量,如:永乐初为77550余两,宣德五年(1430)以后为94040余两,正统年间(1436-1449)为38930余两,成化十九年以前为30048两,正德三年至五年(1508-1510)为20000两,等等,浙江的银课,仅限于温州、处州两府,即每年数千两的银课几乎都是从括苍古道上源源不断地运输出去。由于朝廷、各级官吏、矿使的层层压榨,矿工民不聊生,造反、流劫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这条沧桑的古道上,行走的是荣光华丽的官吏、驮载的却是矿工的血汗。
(三)括苍古道是一条重要的军事战略通道
沉寂的银矿不会忘记矿工们默默流淌的血汗,历史上空声声的厮杀也在古道交汇。《处州府志》载:清咸丰八年三月廿七日太平军攻占处州府城,“四月,府总兵周天受由武义进剿,营于银场山,与贼战败,退驻金华,贼乘胜陷缙云”。 [7](p661)银场山一战,战事激烈,三千清兵几乎全部被歼,清军将领死者二十余人,总兵周天受带着少数残兵败将逃往金华。文物部门在当地曾征集到圆形铅质小炮、太平天国颁发的门牌(门牌现藏于丽水市博物馆)。自咸丰八年至同治元年,太平军与清军、地方民团在桃花岭的拉锯战中,双方互有死亡。同治十年(1871),缙云乡绅沈怀洛等劝捐搜埋散落在桃花岭内外的太平军将士、过往行人和清军将士遗骸三百六十棺,合葬于桃花洞南五十米的路边,墓前立“愍劫合冢”石碑,老百姓俗称“太平天国将士无名冢”、“千人坟”,至今旧碑与坟均在。
宋初处州知府杨亿,曾把桃花岭比作“蜀之剑阁”。冷兵器时代,欲取处州,必先取桃花岭。古道险要的地形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银场坑、桃花岭的厮杀只是括苍古道上千年硝烟中的几缕战火。然而,在历史的舞台上,战争是短暂的,和平是持久的,硝烟散去后的括苍古道,积攒起了更为浓厚的底蕴。
(四)括苍古道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纽带
括苍古道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它作为古代交通道路的本身价值,同时在于古道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毋庸说古道上的旧店铺,古矿洞、摩岩石刻、孝子牌坊、欧式教堂、冯公庙、荆坑桥、竞爽桥等等古迹都有岁月沧桑的痕迹,就说文人墨客的诗词,即可将括苍古道打扮得诗意盎然。从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清代的阮元、袁枚都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句,如明陈子龙的“百折桃花隘,雄关已近天。山川沉灏气,闽越辨苍烟。梯壁成阡陌,披云得市廛”。袁枚的“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还,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这些都形象地描绘了括苍古道的崎险之势。还有些诗词直抒清官高风亮节,如:“华馆伉崇林,清风振古今。”即是在说温州知府何文渊在刘山铺却金的故事。括苍古道上不但有“何公却金”的高风亮节,还有徐知县栽桃、孝子陈登朝、高机与吴三春的浙南版“梁祝”等故事广为流传。可以说,括苍古道上,一路刀戈铁马远古风情,一路风景如画传说如歌。
括苍古道作为浙西南山区的一条重要古代通道,不仅开通了当地与外界的交通联系,还融合了血雨腥风的战场、美丽如画的诗歌。已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阶旁,参天的古树、古朴的店铺、苍劲的笔墨一同承载了一段关于古道的历史,在喧嚣的现代社会里,古道将静止的文物和流动的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更显其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清]张铣,金学超纂.丽水县志·丽水志稿合刊[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2][清]和珅等撰.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清]永瑢撰.历代职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清]潘绍诒修,周荣椿等纂.处州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K8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25(2012)01-0078-05
作者简介:魏晓明(1977—),女,丽水市博物馆馆员,硕士。
责编:燕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