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写的是一个部首字—匚,读fāng,在汉字偏旁里边叫做三框儿或者匠字框偏旁。单独做字时,比较生僻,如今也基本不用,站在学习的角度,一起翻书看看。
匚字历代字形演变如下:
“匚”字是一个表示方形容器的象形字。它的甲骨文有两种形式,都是根据实物的外形来创造的。上面和下面的横线是容器的边缘,右边的竖线是容器的底部,左边的弯曲线是容器的开口,中间的空白是容器的内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以装东西的方形器皿的形象,如上图。
在金文时期,为了书写的方便,左边和右边的匚形有了一些变化,但读音和意义没有改变,仍然表示方形的容器。后来的篆文和籀文也沿用了这种形式,只是有些细节上的差别。这些文字都是按照具体的实物来造字的,所以在六书分类法中,属于象形字,也就是直接模仿物体形状的文字,或者叫简笔画更形象。
经隶变之后,偏旁写做,楷书沿之而定体。
许慎《说文解字》说:受物之器。象形。凡匚之屬皆从匚。讀若方。,籒文匚。段玉裁作注时进一步解释说:匚字的本义是一个可以装东西的器具,就像一个盒子或者一个篮子。形状就像一个正方形的盒子,只有一个小口,可以把东西放进去,盒子的底部是直的,四周是横的,口是右边的,这就是“匚”字的象形意义。段玉裁说,古人没有一个专门的字来表示“方”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就用“匚”字来代替了。《广韵》里说,如果一个盒子可以装一斗的东西,就叫“匚”。后来,这个字就被用来表示方形本身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匚”字是从“方”字的意义演变而来的。
为什么现在的“方”字和“匚”字长得不一样呢?方,本無正字,故自古叚方爲之。也就是说,表示方形的含义时本无字,假借“方”来表示,段注里有这一点说明。
汉字系统当中有“匚”字,但表示物形为方时,兼用“方”字。许书里说: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两船相并即为方。
汉典当中对匚字的释义如下:
①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祥见前文注解。
②由盛放东西的本义,引申出表示容量的含义,即一斗。
③祭名。
④汉字部首之一,与其他要件一起构成新的汉字。
大凡匚的部属,含义都从匚,比如“匠”字,古人以斤制器,可以方正。再比如“箧”字,将物品收藏到方形匣子里,含义从竹、从匚。再比如匣、框、匡等字,均有方、正之义。
关于部首字“匚”的内容简单写到这里了,理解不当的地方感谢私信指正。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为传承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