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纪要头等座)
1、草甘膦市场回顾与展望
·价格波动与供需变化:4月至今,草甘膦处于主要用药季节,市场表现好于预期。价格峰值达2.62万元/吨,现回落至2.6万元/吨,维持较好水平。供给端,上半年国内平均开工率超85%,原药供给稳定。需求端,海外出口及原药消化好于预期,消费端需求增加推动价格上涨。2021年至今,原药价格长期低位,企业入不敷出;现价格回升至2.6万元/吨,达2.75万元/吨左右时,行业将复苏回归正轨,企业可维持合理利润率。
·周期分析与未来预期:草甘膦行业有十年大周期、三年小周期规律。2008-2021年价格高涨,2021年后原药价格下滑至低位;当前处于小周期复苏期。当前行业供给约为需求的130%,整体供给平衡未变,价格快速大幅上涨可能性低,预计平稳微涨。长期看,若海外供给下滑,行业中线和长线或有更大涨价机会。
·企业协同与后续节点:草甘膦行业企业有联合控产协调措施,每年上海会议时企业会协商,通过限制产能稳定价格,现已将价格稳定在回血线以上。后续价格变化关键节点预计在11-12月国内制剂大幅订货阶段。
2、草甘膦库存与全球需求分布
·库存水平分析:国内经销商库存自去年起维持低位。因国内零售业压力大,经销商现金流紧张,渠道商严格控制库容,库存快速流动、消化,且优于预期。海外贸易商原药仓储储备消化快于预期,6月海外在国内订单中催单多,反映海外库存低位。虽2025年上半年草甘膦价格涨幅不大,但行业复苏优于预期,库存消化快。
·全球需求区域分布:全球草甘膦需求集中在南美、北美和国内。南美是下半年最大市场,往年需求约22万吨,2025年预计超25万吨,可达26万吨,因阿根廷经济复苏、GDP增长,进口农药投入增加,草甘膦需求明显增长。北美年实际消化约20万吨,国内年实际消化原药约30万吨(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含部分制剂及多元化产品)。全球总需求约110万吨,东南亚和非洲需求呈增长态势。
·中国企业市占率:中国企业在南美草甘膦市场市占率难明确划分。欧美系跨国公司通过转基因种子捆绑销售和本地化制剂厂家运营,对南美制剂市场控制力强。同时,美国存在从中国进口草甘膦(原药或制剂)转口至南美的情况。中国生产的草甘膦原药最终在南美实际消化占比约25%-30%。
3、草甘膦国际贸易与成本对比
·美国贸易与孟山都开工:美国每年以其他非卤化剂衍生物口径统计的出口量约为25万吨。北美进口中国草甘膦受大型贸易商库存及价格波动影响,数据波动大,实际稳定需求量约为每年10万吨,2023-2024年该量有所增加。孟山都年产能为38万吨,但2025年上半年其草甘膦原药实际产量仅约12万吨,即使全力生产年产量也仅约24万吨。这反映出海外草甘膦原料生产因长期受成本压制而逐渐收缩,推动海外需求增加及国内原药价格增长,利好国内原药出口。
·国内外成本对比:孟山都2023年在北美生产的草甘膦原料综合成本不低于4000美元(折合人民币至少28000元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国内草甘膦生产通过产业集中布局(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等地企业)、氯循环利用(氯甲烷与稀盐酸重复利用)、环保处理(断烧处理)及低人力成本等,实现显著成本优势。国内生产成本竞争力强于海外,是支撑长期草甘膦出口的基础。
·国内生产工艺差异:国内草甘膦生产中,甘氨酸法与IDA法的生产成本差异长期小于600元/吨,两种工艺企业各有优势。制剂端物流成本(汽运约800元/吨,占产品成本超8%)对成本的影响大于生产成本。国内草甘膦原药综合成本约24000-25000元/吨,若仅算原料成本则低于21000元/吨。
4、草甘膦产能与新增产能影响
·实际产能与产量现状:国内草甘膦名义产能与实际产能差异显著。年初纸面统计名义产能为89万吨,当前约80多万吨,但实际产量长期未超72万吨,2020年底低至42万吨。实际有效产能按70万吨算,稳定年产量约65万吨。按85%开工率折算,2025年产量预计在57-58万吨左右。
·新增产能评估分析:行业新增产能涉及江苏(5万吨)、山东(2.5万吨)、兰州(3万吨)及四川(50万吨双甘膦规划)。江苏国资背景企业的5万吨新增产能,是对贵州隐藏产能的规划转化,因当地运输等成本高,实际开产量预计较少;山东2.5万吨新增产能是海外原药出口企业对内部扩张产能的追认;兰州3万吨新增产能落地可能性低。四川企业规划的50万吨双甘膦产能,短期内对应15-20万吨草甘膦产能,受当前价格等因素影响,快速投产意愿不强,未来或随海外需求增长及价格回暖逐步投产。2018年以来,国内草甘膦产能动态稳定,明面上大的产能无显著增加,私下产能因环保、行业重组等因素保持稳定,行业产能过剩率不高,整体健康。
5、草铵膦市场现状与问题
·价格倒挂与竞争格局:当前草铵膦市场报价虚高,实际价格下跌。近期主要电商对20%精草铵膦原料报价下滑,一吨降幅在2,500-3,500元,20%精草铵膦制剂市面最低价降至14,000元/吨。核算后,折合精草铵膦原药价格约5万元/吨,低于当前原药报价,制剂与原药价格倒挂。这反映行业过剩率过高,企业为消化原药压低制剂价格,卖制剂比卖原药更亏钱。部分企业通过夏季检修停产刺激价格,但效果有限,草甘膦制剂价格上涨,草铵膦仍下滑。行业内大厂牵头价格协定控制供给端,但草铵膦过剩率高于草甘膦,减产或致企业洗牌出局,需市场冲击实现原药出清,待供给率从200%以上回归150%以内,行业或好转。
·库存与成本压力:草铵膦国内年消化量2.5-3万吨,当前库存不低。其主要市场在北半球,年底是主要出口旺季,当前非旺季,个别出口增量难改整体需求低迷,原药涨价可能性低。成本上,草铵膦最差成本不低于44,000元/吨,含综合成本,行业内大企业均亏损。行业过剩源于2020年河北企业投入5万吨大产能,产能释放致供需矛盾突出。
·产能过剩与出清:草铵膦国内可投产但闲置产能达21万吨,如浙江大企业宁夏2万吨工厂未投产。主要企业产能:内蒙古企业6万多吨居首,四川企业3-3.3万吨居次,浙江企业新上1.5万吨加原有0.5万吨共2万吨,山东企业约2万吨。中等规模企业单家产能35千吨,总计约3万吨。目前停产企业为浙江小原料企业和石家庄附近一家被收购企业,其余多为转化或接收,未完全淘汰。行业需产能出清,将供给率从200%以上降至150%以内才可能好转。
6、其他除草剂品种动态与展望
·氟草烟与吡啶类除草剂:吡啶类及氯代吡啶类除草剂近期价格上涨,主因供需收缩。其中以氯代吡啶类为主的氟草烟(蒲草烟)当前涨价缺乏终端需求支撑,其主要用于小麦、水稻和玉米,水稻用药周期在6月底(已过),小麦主要在2026年2-3月及南方年前部分区域使用,目前已过主要需求点,下一轮需求在冬储备货期间。当前涨价更多与检修、库存低位及报价调整有关,目的是让行业获得合理利润,后续涨价需依赖吡啶中间体工艺变化。吡啶类除草剂中,百草枯国内基本禁用,主要出口东南亚,海外禁用范围扩大;敌草快国内年制剂量约3万吨,折算原药量1.5-2万吨,其价格随原料波动大,已无市场定价资本,依赖生产成本定价。
·未来关注品种:当前除草剂价格整体低位(中东绿华舒导基金指数在80以下),展望2026年,西草酮和氰氟草酯存在涨价可能。西草酮因贸易战导致大豆种植产地变化,需求爆发式增长,且其可降解特性致长期库存少,产能稳定性关键,当前因部分企业检修存在供应缺口。氰氟草酯作为水稻田除草剂,用量从最初每亩10克增至400克,需求增长快于供给,供需趋紧下存在涨价潜力。
Q&A
Q:近三个月草甘膦行业供给端、需求、库存有哪些变化?行业内企业当前的诉求是什么?对后续草甘膦涨价的高度及持续性如何判断?
A:近三个月草甘膦主要用药季节表现好于预期,国内上半年平均开工率保持在85%以上,原药供给充足。海外出口及原药消化情况好于预期,需求增加推动价格上涨,峰值达2.62万元/吨,当前回落至2.6万元/吨。行业周期方面,自2008年起呈现十年大周期、三年小周期特征,2021年后原药价格持续下滑至低位,生产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当前价格下行业已逐步复苏,企业普遍能维持合理利润率。后续来看,因南半球主要出口旺季基本结束,涨价幅度可能有限,但基于当前库存、消费端反馈及出口健康状态,价格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较低,预计将保持平稳。
Q:南美地区出口是否已接近尾声?若未结束,预计何时结束?
A:当前距离8月中旬约15天,考虑海外物流及运输时间,南美地区出口已处于末期阶段。从需求端看,当前处于需求中端或尾端,整体状态良好。
Q:草甘膦价格最乐观预期为2.75万元/吨,相较于当前2.6万元/吨存在1500元/吨的空间,该价格预计何时能够实现?
A:2.75万元/吨是草甘膦在当前原料价格较高背景下的期望价值。短期来看,草甘膦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极端情况下可能达到3万元/吨,但快速上涨可能性较低,因行业开工率不低,整体供需比例约为(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130%,供给平衡未改变,价格以平稳微涨为主。当前价格水平在化工大宗品恶性竞争背景下是较好起点,若海外草甘膦供给持续下滑,中长期价格或有更大上行机会。
Q:4月以来草甘膦价格上涨主要由需求带动,当前是否观察到供给端企业联合提价行为?
A:草甘膦行业每年在上海会议期间会进行协商,实际操作取决于企业定力与当前需求。今年企业维持稳定,通过联合控产等供给侧协调措施,在限制部分产能的同时将价格稳定在较好水平,已恢复至回血线以上。后续价格变化可能集中在年底冬初及11-12月国内制剂大幅订货阶段。
Q:草甘膦行业经销商今年的库存水平如何?
A:国内经销商库存维持低位,受零售板块现金流压力影响,渠道商自去年起控制库容,库存快速流动消化且实际消化情况优于预期,市场流动性逐步复苏。海外贸易商原药库存消化快于预期,6月国内订单出现较多催单,结合南美用药季节对原药的紧迫需求,侧面反映海外库存处于低位。尽管上半年价格涨幅有限,但行业复苏态势优于预期,整体库存消化较快。
Q:全球主要地区草甘膦需求情况如何?南美市场每年草甘膦需求量是多少?中国企业与孟山都在南美市场的市占率分别是多少?
A:南美是全球下半年最大的草甘膦市场,以往年需求量约22万吨,今年预计增至26万吨左右并持续增长,主要因U2G未结束及阿根廷经济复苏、海外农药进口投入增加推动草甘膦需求增长。其他地区中,北美年消化约20万吨,国内年消化约30万吨原药,全球总计约110万吨,东南亚和非洲需求持续增长。南美市场中,孟山都体系与国内体系的市占率难以明确区分,因欧美跨国公司通过转基因种子捆绑销售及本地化制剂运营控制制剂端,且存在美国从中国进口草甘膦转销南美的转口贸易。从原药供应看,国内生产的草甘膦原药最终在南美实际消化的占比约25%-30%。
Q:美国与巴西的关税冲突对南美市场的影响是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契机?
A:短期来看,美国对外关税谈判执行拖延及政策制定延迟导致出口价格不确定性增加,间接促进国内对南美草甘膦销售增长,构成行业重要利好。长期来看,拜耳收购孟山都后的法律诉讼及北美草甘膦产能因成本劣势持续收缩,推动国内草甘膦在南美市场形成3-5年的较大发展机会,成为国内原药企业重点关注方向。
Q:如何分析草甘膦国际贸易情况?具体涉及美国2024年从中国进口约11.6万吨草甘膦、同期美国以其他非卤化剂衍生物口径统计的年出口量约25万吨,以及孟山都转口贸易及开工率的实际情况。
A:北美进口中国草甘膦数据存在较大波动性,主要因中间大贸易商掌握溢价权及库存调节操作。实际需求端年稳定量约10万吨,但2023-2024年该进口量持续增长且年均超10万吨,侧面反映北美草甘膦生产受长期成本压制正逐步收缩。孟山都方面,其宣称的38万吨年产能存在水分,今年上半年实际原药产量仅约12万吨,即使全力生产预计年产能仅约24万吨,显示海外草甘膦生产收缩趋势,这一变化推动海外需求增加并利好国内原药价格上涨。
Q:有消息称美国孟山都草甘膦生产成本可能低于国内,但此前提到其成本高于国内,如何看待这两种信息的差异?
A:根据2023年数据,孟山都在北美生产的草甘膦综合成本不低于4000美元,显著高于国内。国内草甘膦生产产业集中度较高,黄磷运输以水运为主成本较低;四川、湖北等地大型企业具备自合成氯碱等全产业链能力;浙江企业主导的甘氨酸法通过氯元素循环、环保焚烧处理及与有机硅产业协同等方式持续降本增效,叠加人力成本优势,综合竞争力强于海外。国内长期出口草甘膦的核心基础即在于此,若成本无优势则应为进口而非出口,因此孟山都难以将成本降至国内水平。
Q:国内草甘膦产量约81万吨,是否存在闲置产能?当前有效产能与闲置产能水平如何?
A:国内草甘膦纸面统计产能最高可达89万吨,但实际产量长期未超过72万吨。2020年原药产量低至42万吨,供需失衡导致后续价格大幅上涨。尽管名义产能为80余万吨,但实际稳定年产量约65万吨,合理总产能按70万吨计算,实际产量根据开工率波动。
Q:供给端目前存在江苏企业在贵州5万吨、山东制剂企业2.5万吨、兰州某公司3万吨的新增产能,如何看待今年这三个新增产能对行业的影响?
A:江苏企业在贵州的新增产能主要是将原有非正式产能转化为实际产能,但由于当地运输成本较高,尽管具备磷矿成本优势,产品消化依赖终端处理,实际生产成本不具竞争力,预计实际开产量有限;山东企业的新增产能是对其长期缓慢扩张产能的追认,该企业作为主要海外原药出口商,因海外客户对草甘膦系列产品的需求增长而推进;兰州企业的新增产能落地可能性较低。国内草甘膦产能自2018年以来保持动态稳定,明面上无大幅增加,私下产能因环保政策、行业重组及低位价格环境维持稳定。未来需关注四川企业50万吨双甘膦规划的潜在影响,但其当前投产意愿较弱,或随海外需求增长及价格回暖逐步推进。整体来看,国内草甘膦产能过剩率不高,若无突发资本涌入,行业将保持健康状态。
Q:中国目前以原药口径和制剂口径出口的草甘膦总量大概是多少?
A:海关数据显示,草甘膦出口以原药为主,附带少量62%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制剂占比不足5%。非海关数据方面,东南亚通过陆地接壤地区存在大量草甘膦制剂出口,但未纳入官方统计。
Q:近期草铵膦的报价情况如何?
A:当前草铵膦报价虚高,实际从制剂端观察,价格呈下跌趋势。本周一主要电商对20%精草铵膦原料报价下滑,吨价降幅约2,500-3,500元,目前20%精草铵膦制剂市面最低价已降至14,000元/吨。扣除包装、助剂等成本后,折合精草铵膦原药价格约5万元/吨,低于当前原药实际报价,显示制剂与原药价格存在倒挂。倒挂源于行业过剩率过高,企业为消化原药大幅压低制剂价格,即便卖制剂比卖原药更亏仍需扩大制剂销售。近期虽有内蒙古、河北、四川、江苏、浙江等地龙头企业尝试牵头价格协定控制供给,但因草铵膦过剩率显著高于草甘膦,减产可能导致前期投入的十亿级产能损失,企业难以接受,行业仍需进一步市场冲击实现原药出清,待供给率降至150%以内后或迎来改善。
Q:草铵膦原药后续价格上涨的可能性是否比制剂上涨可能性更大?
A:草铵膦系列产品主要市场集中在北半球,当前并非出口旺季,个别出口增量无法替代整体需求低迷状态。同时,国内草铵膦库存水平不低,叠加前期制剂价格已下跌,原药价格上涨可能性较低。
Q:四川及山东相关企业是否可能借助年底北美草铵膦出口旺季进行涨价?
A:当前原药按含量分为高端、常规及低端等类型。近年来企业通过吸附、除色等工艺改进,草铵膦与精草铵膦的制剂颜色、效果与原药含量差异已显著缩小,不同含量原药与母液间的药效无实质差异。同时,将30%母液提纯至95%原药的成本大幅下降,原药与母液的价格差从历史8千-1万元/吨收窄至不足3千元/吨,各类原药与母液可通过调整生产计划灵活转换。企业实际库存及结构性问题已不突出,市场方向差异主要通过营销及合作伙伴匹配调整。例如,四川企业因早期海外布局及与巴斯夫的合作,海外原药出口优势显著;山东企业则从国内母液低端模式向原药出口转型,通过母液转原药拓展业务。当前企业优势更多取决于营销能力,结构性差异逐渐弱化。
Q:当前价格水平下,行业内各企业的成本状况如何?
A:当前行业内各企业成本普遍高于售价,以长安系列为例,最差情况下原料成本不低于44,000。若计入投产、折旧等综合成本,所有行业内大企业在草铵膦业务上均处于亏损状态。供需矛盾突出,主要源于河北企业20年前投建的5万吨大产能逐步释放。除非清扫零新路线快速落地,否则行业亏损状态将持续。
Q:当前草铵膦行业在价格战背景下,活跃厂商数量及已停产企业情况如何?
A:已停产企业主要包括浙江的小型原料企业及石家庄附近一家被江苏企业收购的企业,这两家退出较为彻(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底,其他企业多通过转化或接收方式存续,未完全淘汰。国内可投产但闲置的草铵膦产能已达21万吨。活跃厂商中,内蒙古企业产能居首,四川企业次之,浙江企业、山东企业为主要;中等规模企业零散分布,单家产能3-5千吨,总计约3万吨。整体行业面临较大产能压力,闲置产能规模突出。
Q:海外证件登记的门槛成本是否较低,国内行业企业是否均可开展相关登记?
A:海外证件登记门槛并不低,且各国农药管理法规差异较大,登记周期因地区而异:南美在特殊情况下约7个月可完成登记;东南亚国家登记周期通常为2-3年;北欧部分国家登记周期长达8年以上。开展海外登记需具备当地语言能力、法规知识及稳定销售团队,对企业的海外人才储备和经济能力要求较高。当前国内企业在海外登记中普遍面临困难,如四川龙头企业在美国需依赖合作伙伴巴斯夫操作,部分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登记时存在假证问题且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整体登记周期长于预期,国内企业在海外登记领域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现象。
Q:如何看待吡啶类及氯代吡啶类除草剂当前价格上涨及后续价格走势?
A:吡啶类及敌草快、百草枯、敌草龙等系列除草剂均以吡啶为核心中间体生产。当前该类除草剂价格上涨主要由供需收缩驱动,其中氯代吡啶类为现阶段涨价主力,而氯代吡啶类中又以扑草烟为主。扑草烟当前涨价缺乏终端需求支撑,其主要用于小麦、水稻、玉米,水稻应用周期已过,小麦应用周期在来年2-3月,当前已进入冬储备货期,涨价更多与检修、报价及库存偏紧相关,旨在修复行业利润。后续扑草烟系列价格走势取决于吡啶类中间体工艺变化,目前该类价格处于低位。此外,百草枯国内基本禁用,主要依赖出口,已非主要品种;敌草快国内年销量约3万吨制剂量,两者价格主要由生产成本驱动,无市场定价权。
Q:四川与山东两家企业的扩产项目目前进展如何?
A:四川企业的扩产基于实际需求,具备可操作性,其在氯代吡啶类产品领域起家,终端市场拥有基础品牌;山东企业是国内立泰的主要企业,虽原料占比不高,但制剂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四川企业形成竞争。江苏企业的扩产计划相对超前,当前供需呈现供大于求,实际投产可能性受价格影响,若价格持续低位,企业将更多关注其他业务而非老产品;该产品全球销量已趋于稳定,无增长空间。
Q:除草剂后续有哪些值得关注且存在涨价可能的品种?
A:当前除草剂整体价格处于低位,展望明年,有两个品种存在涨价趋势。一是西草酮,因贸易战导致大豆种植产地变化,南北及其他区域大豆种植快速增长,带动大豆除草剂需求爆发;该产品可降解,长期库存少,产能稳定性关键,叠加河北、山东及另一家企业因检修出现供应缺口,价格相对较高。二是水稻田除草剂氰氟草酯,近两年来价格呈现稳(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定增长趋势;自2010-2011年国产化后国内产能投放量大,但用量从每亩10克增至400克,需求端逐渐超过供给端,存在涨价可能。其他品种上涨幅度较小,新产品规模有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以此作为投资依据出现任何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