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香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牡痔出膿血,疼痛不可忍」,即現代所稱之痔瘡急性發作,伴隨化膿、出血及劇痛。中醫理論中,此類症狀多屬「濕熱壅滯」或「血瘀毒聚」,治宜「收斂止血、解毒消腫、行氣止痛」。礬香膏外敷,直接作用於患部,針對局部膿血滲出與疼痛進行快速緩解。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白礬灰(半兩)
白礬經煅燒成灰(即枯礬),性味酸澀寒,傳統用於「收斂固澀、燥濕止癢、解毒殺蟲」。
針對痔瘡膿血:枯礬收斂止血,減少滲出;其寒性可清局部濕熱毒邪,抑制化膿。
現代藥理:枯礬含硫酸鋁鉀,具抗菌、凝固蛋白質作用,能促進創面乾燥。
木香(炮,一分)
木香炮製後辛溫,能「行氣止痛」,傳統用於氣滯血瘀所致之痛症。
針對痔瘡疼痛:木香辛散溫通,改善局部氣血壅滯,緩解充血腫痛。
現代藥理:木香揮發油有抗炎、鎮痛效果,可減輕組織腫脹。
雞子白(雞蛋清)
性甘涼,傳統外用可「清熱解毒、潤燥斂瘡」。
調和藥粉成膏:黏附患部,延緩藥效釋放;其清涼之性輔助白礬灰清熱。
現代觀點:雞蛋富含蛋白質,可能形成保護膜,減少摩擦刺激。
方劑邏輯推理
此方以「收斂清熱+行氣止痛」為核心:
白礬灰收斂膿血,治其標(止血、抑膿);
木香行氣活血,治其本(通滯止痛);
雞子白協同清熱並賦形。三藥合奏「斂血、解毒、止痛」之效,適用於痔瘡急性期之濕熱夾瘀證。
潛在侷限
此方側重局部症狀緩解,若痔瘡反覆發作或脫出嚴重,需搭配內服藥或手術治療,以根除病因(如腸風下血、中氣下陷等)。外敷時,應避開黏膜破損處,以防白礬刺激。